• 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 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 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

    • 2021年12月28日
    • 来源:国家发改委
    • 阅读量:3156
    • img img


    image.png

    近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有关省区组织编制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的保障措施和政策支撑体系,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鼓励各方参与,支持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更好解决自身困难,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开拓振兴发展新局面。

    规划中明确指出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协同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image.png

    原文节选如下:

    ·创新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体系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重点治理区。以筑牢国家北方安全生态屏障为重点,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草原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深入开展河湖修复、退化草原修复、农牧交错带草原修复。加强重点区域沼泽湿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地保护管理,加大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北方地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以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农、林、水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在黄土高原继续大力推进淤地坝建设。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科学开展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植被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草原草甸退化重点治理区。以三江源、祁连山等重要水源补给区为重点,加强草原、河湖、湿地、荒漠、冰川等生态保护,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草地鼠害、退化沙化草地修复力度,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逐步减轻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

    西北内陆河荒漠化重点治理区。以推动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和自然恢复为重点,全面加强天然绿洲、湿地生态和水生态保护恢复,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展封沙(滩)育林(草)。强化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遏制沙化土地扩展趋势。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重点治理区。以岩溶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为重点,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草地改良、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多种方式,适度开展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建设坡面水系、水利水保、生物篱等设施,综合采取配套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实现耕地蓄水保土,推进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增强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推动生态退化地区减压增效发展

    优化区域人口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区域生态地位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编制生态退化地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优化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按照高效集约的原则,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减轻生态退化地区的人口压力。鼓励和引导生态退化地区农民外出就业,加强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完善就业服务保障,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立足当地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科学分析资源承载能力和市场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生态退化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生态退化地区开展合作,发展生态友好型特色产业。

    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利用沙漠、戈壁、石漠化以及荒坡荒滩等地区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新模式。优化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空间利用,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草(药)”的立体发展模式,恢复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畜牧业、中草药种植等特色产业,探索形成可再生能源、生态修复和特色产业多位一体、治用并行的发展体系。

    探索碳汇权益交易。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休养生息,有效发挥自然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搭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参与碳汇交易的途径,鼓励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购买生态退化地区碳汇。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稳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完善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鼓励生态产品供给地和受益地按照自愿协商原则,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以及森林、湿地、草原、河湖水域等生态系统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推动科学划定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草原,引导草地权利人转变生产方式,降低草场利用强度。探索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主体、水流生态保护主体、自然保护地保护主体等予以适当补偿。在重点水域实行休禁渔制度。划定轮作休耕区域,对耕地权利人因承担轮作休耕任务而造成的收益损失按照规定的标准予以补助

    建立重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对建立长江、黄河等重要江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统筹指导、协调和支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经验,探索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实现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的良性互动。鼓励重要湖泊所在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重要湖泊及重要湖泊出入湖河流所在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签订湖泊生态保护合作协议。鼓励地方创新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水电资源开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职责,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建立帮扶协作机制,推动资源开发成果更多惠及当地。探索建立用水权交易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使用的优化配置。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降低污染治理社会成本,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污染防治效果。



img